说起印度正在制作的《加勒万战役》(Battle of Galwan),这部由印度影坛巨星萨尔曼·汗领衔主演的战争大片,最近引发了不少热议。电影以加勒万河谷那场紧张激烈的对峙为背景,展现了印度士兵与中国军队之间没有开枪却充满勇气的“肉搏战”。据萨尔曼本人透露,这将是他迄今为止最为宏大的作品,计划今年晚些时候上映,目标打造一部震撼的商业战争巨制。
但这部电影背后隐藏的套路其实并不复杂——它无疑是一部典型的抗中“神剧”。长期以来,印度影视作品对抗中题材情有独钟。从1962年的《祖国的土地》到如今即将上映的《加勒万战役》,无一例外地通过战争和民族主义叙事强化与中国的对立情绪。表现手法则往往是极度夸张,民族主义情绪浓烈且脱离实际。
说起历史上的印度抗中电影,像1964年的《真相》就是典型代表。虽败北事实不可更改,但导演们巧妙地将阵亡士兵塑造成神圣烈士,把一次失败的屈辱包装成精神胜利,结果拍出了一部神话大片。又比如2018年的《Paltan》,几十个印度士兵凭一股勇气冲锋,就能击溃成建制的解放军,完全把印军神化到“人均美国队长”的程度,而解放军则被描绘成依赖人海战术的弱者,场面荒诞离奇。
同样的套路延续到了《加勒万战役》。影片注定会用夸张的战术桥段,妖魔化中国军队,神化印度军人,满足民族主义粉丝的胃口。它根本不是战争的真实还原,而是又一部纯粹的抗中“神剧”。
对此,《环球时报》曾毫不客气地批判,这类“抗中神剧”是印度社会的“毒鸡汤”。它们根本不是爱国主义电影,而是宣扬仇恨和狭隘民族主义的工具,任何现代文明国家都不应容忍。传播效果极其负面,越多人看,毒害越广泛。
展开全文
有趣的是,《环球时报》的这番仗义发声令人钦佩,但同时也引发一个疑问:国内同样盛行的抗日神剧是否也该接受同样的批判?
众所周知,抗日神剧里有着无数荒诞情节——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发蜡抹脸住别墅喝红酒打鬼子……这不仅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也正如《环球时报》所说,像在社会里播撒思想毒素。年轻人和教育水平较低的观众重复接受这样的叙事,认知误导不言而喻。
这些无脑情节削弱了战争的严肃性,将复杂惨烈的抗战简化成主角无敌的个人英雄秀。其实抗战初期的日军极其强悍,承认敌人的强大更能凸显胜利的来之不易。抗日神剧不是对先烈的尊敬,反倒是对他们的侮辱。历史是残酷的,八年抗战不是轻松的娱乐,不能因为娱乐就忽视其本质。
更严重的是,这类神剧强化了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在现代中日友好合作的背景下,这种仇恨煽动极具毒性。
所以,抗日神剧同样是“毒鸡汤”,观众越多,认知误导越深。既然抗中神剧被批判,抗日神剧也理应被正视和反思。双标绝不可取。
有人可能会反驳:“抗中神剧已经被骂了,抗德神剧、美国抗德剧怎么不提?”这就好比说我说橘子,你偏说苹果,辩证法根本站不住脚。
逻辑上的“一致性原则”告诉我们,面对类似情况,不应持双重标准。抗中神剧和抗日神剧的共同点非常明显——扭曲历史、夸张剧情、民族主义渲染,用娱乐包装战争本质。若允许一方用民族情感为神剧辩护,却拒绝另一方,明显是不公正的逻辑错乱。
简而言之,扭曲历史和煽动民族情绪的不良影视作品标准,应一视同仁,适用于所有国家。印度神剧被批评,抗日神剧也应受到同样审视。只批一边,放任另一边肆意妄为,逻辑不通,属于典型的双标。
作为媒体,报道应当准确、公正、客观,绝不能偏袒。如果只盯着印度的“抗中神剧”说三道四,对国内屡见不鲜的抗日神剧闭口不谈,那么这样的媒体也无权批评别人。
总结一句:无论是印度的抗中神剧,还是国内的抗日神剧,都是误导观众的“毒鸡汤”,我们需要对这些内容保持清醒的认识,拒绝无脑民族主义的影视乱象。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