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对日后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那就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曹仁驻守的樊城和襄阳(太守是吕常)一线被关羽围困;当时曹操刚从汉中前线败退下来,于是以于禁为主将庞德为副将率七军驰援曹仁。关羽骄傲归骄傲,作为一名战将,他的军事头脑,还是很灵光的。
《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为什么是水淹七军,而不是水淹三军?这个七军,又是怎么来的呢?于禁七军的数量到底是多少人?书中第七十四回《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遂加于禁为征南将军,加宠德为征西都先锋,大起七军,前往樊城。这七军,皆北方强壮之士。两员领军将校:一名董衡,一名董超;当日引各头目参拜于禁。”不难看出,所谓的七军,指的是曹操征调的北方的强壮士兵。《国语·齐语》中写道:“万人为一军。”那于禁岂不是有七万人马?当然不可能,曹操刚从汉中败退,不可能给于禁7万之众,他也拿不出来。
《说文解字·卷十四·车部·军》又写道:“圜围也。四千人为军。”根据这个数据来看的话,于禁所统七军当为2万8千人,加上于禁“本部人马”,约三万左右。这个数字靠谱吗?有史料可以佐证。在晋代散骑常侍、史学家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卷六·刘先主志》中记载: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又杀魏将庞德,威震华夏。魏王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展开全文
这就恰好跟《说文解字》对“军”的解释相吻合,即一军四千人,七军2万8千人。关羽一战之中把三万人一个不漏地全歼,等于从曹操心头挖了一块肉:要知道,三国时期民生凋敝“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三万人马绝对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的军队官方说法是一万袁绍是十万,虽然为了彰显曹操“以弱胜强”把曹军缩了水,但总数也不会超过三万。
夷陵之战,虽然小说中说刘备有“七十余万”,加上番王沙摩柯的数万友军,快赶上赤壁之战曹操的“八十三万”人马了,而事实上史料记载刘备全军不超过五万。关羽在襄樊之战中一次性解决掉于禁三万人马,其战功足可以跟官渡之战的曹操和夷陵之战的陆逊媲美了。更主要的是,关羽通过水淹七军,还收服了许多地方小军阀:“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所以关羽才能威震华夏。
关羽一战扬名,曹操睡不着觉,孙权也睡不着觉,刘备更睡不着觉,也许是乐懵了,所以没派一兵一卒支援,这才让关羽后院起火功亏一篑,要不然,三国历史真的可能要改写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