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法规政策的指引层面看游戏——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专业标示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锻炼幼儿强健的体魄,激发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幼儿园要创设多种区域活动空间,配备丰富的玩具、游戏材料和幼儿读物,为幼儿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索提供机会和条件。
——《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 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
◎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
提供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的游戏条件。充分利用与合理设计游戏活动空间,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支持、引发和促进幼儿的游戏。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材料,支持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满足。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身体、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应当将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应当因地制宜创设游戏条件,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开展多种游戏。幼儿园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指导游戏,鼓励和支持幼儿根据自身兴趣、需要和经验水平,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游戏材料和伙伴,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
二、从主导活动的特征层面看游戏——游戏是满足幼儿心理需求的最佳方式
在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活动最有利于这个阶段心理的发展,我们把这个活动叫主导活动。因此,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劳动是成人的主导活动,游戏则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与学习和劳动相比,游戏既不需要承担社会义务,也不需要创造产品,但又能在想象中完成“学习”和“劳动”,幼儿表现出的这种可贵的童年精神,能满足他们向往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愿望。因此,就游戏本身的性质而言,它可以化解幼儿心理发展中的矛盾。
三、从游戏的心理结构层面看游戏——游戏是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有效通道
游戏的主要心理成分包括想象、直接兴趣、愉快情绪、社会性、实物操作、言语以及其他心理活动。幼儿以想象过程为满足,他们的想象过程和内容多受到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在游戏中,他们情绪饱满,尽情想象,思维活跃,感知明确,交往频繁,有明显的意志体验,躯体动作和双手动作得到锻炼,个性品质得以塑造,主要的成熟在游戏中得以实现。正是因为游戏适合并顺应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得他们的身心发展得到了有效的促进。
第一,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能够促进他们认知的发展。
第二,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能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三,游戏是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能够塑造他们的社会性行为。
第四,游戏是幼儿体验活动目标的开始,能够使他们的坚持性、自制力、自觉性等意志品质得到培养。
四、从幼儿发展的价值层面看游戏——游戏是维护幼儿身心健康的良方
游戏的自发性特征使其具有维护个体身心健康的巨大价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过剩的精力得以宣泄,消极情绪得到平复,特殊愿望得到满足,内心压力得以缓解,起到了有效心理保健的作用。